2021年6月6日晚,“方闻艺术与考古学讲座”系列之二十八:“东坡书法的理想、技法与意趣”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西南大学文学院曹建教授作主讲人,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白谦慎主持。
曹建教授
曹建教授从苏轼作品的存世现状入手,联系当前展览“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基于对苏轼作品的梳理研究苏东坡书法中的艺术与人生理想,并通过历代苏东坡画像分析苏轼的历史形象,结合《苏轼文集校注》中苏轼“顾自见颊影 ”等描述,认为关于苏东坡的种种历史描绘与其可能的真实面貌之间存在差异。
讲座现场
随后,曹建教授介绍了苏轼的书法爱好与理想,比较《苏轼文集校注》、《苏轼诗集校注》与《栾城后集》,展示了“三苏”对书画的基本态度与存在的异同,并结合苏洵《陈元实夜来帖》与苏辙《出京帖》等,推断出三者性格与其各自书风存在的关联。同时,曹建教授也指出“醉后能作大草”的苏东坡其理想也在于将书作留与“百年之后”的观者,并把王羲之、索靖等人作为书法目标。在取法方面,苏轼既有对前人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与李建中等人的学习,也有对时人蔡襄与欧阳修的追捧,这既体现在苏轼本人的书法风格上,也在苏轼本人的书法品评中有所显露。曹建教授就“苏轼是否师法徐浩”这一问题亦作了讨论,从黄庭坚认为苏轼“大似徐会稽”而苏轼本人却对这类看法以“非也”作为回应的现象出发,结合苏过等人的观点,推测苏东坡“磊落”的人品似乎不至于讳而不谈其书学徐浩。
讲座现场
对于苏轼在书写工具上的选择,曹建教授通过也总结出其喜好在于“短而健的有心笔或散卓笔”,且对钱塘笔工程奕与宣城诸葛氏笔等推崇备至。苏轼与许多笔工亦有往来,也热衷试验与品评笔墨纸砚,如“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并认为佳墨的标准在于“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砚之美则在于“滑而发墨”,其对使用纸张的严格要求也见诸其存世作品与《苏轼文集校注》中的书写材料记录。
讲座现场
此外,曹建教授还从苏轼“腕著而笔卧”的执笔法分析其“左秀右枯”面貌之由来,并解释苏轼“用墨如糊”并非“墨猪”可简单概括,其中仍有非常丰富的墨色表现。虽然米芾批评苏东坡为“画字”,但曹建教授以米芾《紫金研帖》为例,引出东坡在去世前一个多月间与米芾的频繁会面与尺牍往还的事实,二人的“知音”关系介于师友之间。除米芾外,苏轼与黄庭坚、王巩等人也有交往,并相互欣赏取法,在时人曾肇、翟汝文、赵令畤等人书作中亦可见相当的东坡笔意。曹建教授还总结了苏轼之于文学、书法与人生在精神层面的“尚意”态度,并结合“唐宋之变”以挖掘苏轼书风的内在逻辑,即士人在此时代下生发的自我意识与反“家法”的个人抒情,重现了对其“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之书法心怀极高期许的自信东坡。演讲完毕后,听众围绕讲座内容就古今书法的关联、执笔与性格对书风的影响等问题与曹建教授积极交流,白谦慎教授与薛龙春教授也一并参与讨论,讲座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迎来尾声。
图文 / 吕商依 摄影 / 许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