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近日表示,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三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在体制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联动、政策推进方面的进展令人鼓舞。本周末,一场主题为“科创涌动力,智慧通未来”的2021年首届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举办,旨在探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和策略。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如何充分释放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活力?如何在产业融合方面携手前行?如何发挥科技优势,共同迈步智慧城市之格局?针对这些问题,到场嘉宾与现场与会者一起展开了热烈讨论。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认为,三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全国经济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成效,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建设的成效雏形。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已初步建立。 他指出,在进一步深化各界合作,协同打造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现代企业新集群、区域发展新样板的过程中,未来还需探索更多的思路和举措,比如区域合作,如何有效突破现有行政区分割的影响和制约,一个行政区划内很容易解决的行政管理问题,一旦扩大到三省一市就面临诸多政策标准不统一、不协调、不对等现象和问题,“协调难度还是蛮大的,这个题目是重要的”; 又比如如何真正发挥市场主体配置资源的作用,三省一市行政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使得市场机制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不同地区经济和行政手段侧重方式也不同,市场主体参与程度也各异,如何能够避免出现产业布局趋同化、同质化现象; 再比如如何建设示范区,如何在贯彻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理念上当好标杆,“因为生态绿色和一体化是示范区的初心,目前各方对示范区绿色发展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总体而言和周边区域相比,示范区经济比值相对比较弱,两区一县对发展的诉求也比较高,在示范区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下,如何在不搞过强度开发的前提下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调平衡好发展速度、改革力度、示范强度等关系,切实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以实现中央赋予的两个率先的重大使命,还需要有更多管用好用的思路和举措,有待探索。”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指出,目前长三角占全国经济比重24.5%,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巨大红利,促进了要素跨域流动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关联,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无效投资。他认为,增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中欧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带来了题为“长三角如何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特别分享。他表示,目前,城市化发展的方向正迎来重大改变。未来城镇化不再是中小城市全面而分散的发展模式,而是更加顺应市场规律,在核心大城市圈集中加速城镇化。以往的模式造成了四种差距,即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而长三角一体化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就是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弥合过去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差距。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长三角区域的重要使命之一。长三角区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一体化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在芮萌教授主持下,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池洪,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孔福安,科大讯飞副总裁、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秘书长徐甲甲三位嘉宾就“科创驱动力”展开了圆桌讨论。大家认为,长三角区域的产业数字化可从三个方面切入: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方面,三省一市形成合力,统一规划;数据互通和统一,整合数据资源;开放场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