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国内舞蹈艺术界,提起于大雪的名字,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于大雪教授从事舞蹈艺术工作近二十年,是我国现今舞蹈艺术领域中一位可圈可点的开拓者和探索者。他将生命中的精力全都投入到舞蹈教育、舞蹈创作与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他所独创的“多元化舞蹈教育观”,更是我国舞蹈事业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于大雪,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副研究员,曾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执行导演,2009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总导演助理、编导,在舞蹈教育界久负盛名。他出生于艺术之家,自幼学习音乐,十二岁便开始了专业的舞蹈学习。1997年,于大雪顺利考取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表演与教育专业,毕业后又远赴澳大利亚佛利德斯大学进行深造,获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先后师从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涛、著名编导张继钢,积累了深厚的舞蹈功底和舞蹈教学经验。 舞蹈,是唯美的,纯粹的,空灵的,是一种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的表达艺术。然而,在传统的舞蹈教育教学中,“重技轻艺”的单一教学理念、训练模式长时间主宰着舞蹈教学、表演和创作的过程,以技术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的思想束缚着舞蹈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为引领我国舞蹈教育发展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于大雪教授历经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立足于“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开创性地提出了“多元化舞蹈教育观”,其核心理念是“让每个舞者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魅力和气质,通过舞蹈使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他主张通过舞蹈艺术的形式促进民族文化、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关注舞者的素质培养,深入挖掘舞者的学习潜能,培养舞者自身独有的舞蹈思维方式,使其更深领会舞蹈的文化精髓和艺术魅力。 在具体实践教学上,于大雪教授以“不设条条框框,不拘泥于书本权威”的求实精神指导教学,打破了舞蹈教学中多年沿袭的传统惯例,增加了现代舞课、表演课,精练了教学内容,并提倡示范性教学,十分注重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他坦言,“教学不应该是灌输,而是渗透。我们应鼓励学生释放自己,发现属于自己的舞蹈。只有让孩子把属于自己内心的动作表达出来,真正做到人本主义的舞蹈教育才是成功的。” 在“多元化舞蹈教育观”理念的指导下,于大雪先生在业内首次发起了国际青少年舞蹈大师课(Dance Master Class)及其训练体系,旨在打造一个以“欢乐、鼓励、超越、教育”为理念的新型舞蹈学习展示平台,为青少年舞者提供一个绝佳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据悉,国际青少年舞蹈大师课自2016年发起成立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上百期的课程,专业指导了数千名青少年学生的舞蹈教学,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复合型的优质舞蹈人才。“多元化舞蹈教育观”不仅提高了舞者的创作能力和舞蹈表现力,也增加了其对于舞蹈多元化教育的认知和体验,培养了他们快速学习、融入集体、敢于表达的意识,其学员先后荣获了“DMC国际青少年舞蹈大赛璀璨舞者”、“The dance awards best dancer ”、“NUVO Breakout Artist ”等国际级权威奖项。可以说,“多元化舞蹈教育观”不仅在中国舞蹈界掀起了一股理论创新的浪潮,也为中国舞蹈艺术开创了崭新的教育思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的口味也在不断改变,舞蹈与时尚的亲密“接触”势在必行。尊重原创,将舞蹈与多元化时尚元素相结合,是于大雪一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在每一部作品的创作与指导过程中,于大雪都秉承其“多元化舞蹈教育观”理念,在完美融合舞蹈技术技巧的同时,着重引导舞者对舞蹈艺术及作品演绎精髓的理解,从而更加完美演绎了作品人物的舞台表现。他引导舞者从艺术背景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表现特点,通过专业的美感教学将课堂上枯燥的训练变成了绚丽的身体语言的诠释,先后打造了童话京剧《木偶奇遇记》,儿童芭蕾舞剧《九色鹿》、《天鹅湖》、《少年与海》,当代舞剧《匆匆那年》等多部经典舞剧。由于大雪教授执导的这些儿童剧目一经亮相,便以其新颖的编排方式、生动的舞台效果赢得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在多地演出后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好评如潮。 作为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者型舞蹈艺术家,于大雪的学术论文如《舞台上的美育教育》、《对后现代语境中舞蹈审美“心理距离”的再认识》、《从现象到本质——对北京市第20届艺术节舞蹈展演的观摩思考》、《探索高校舞蹈社团的实践与发展》等先后发表在《光明日报》、《舞蹈》、《教育艺术》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其“多元化教育观”理念也在当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对于当今舞蹈艺术从业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教学启示。
于大雪教授勇于开拓,乐于创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深耕舞蹈艺术事业近30年,为我国的舞蹈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如梦如幻的舞台上,他不仅实现了自我艺术生命的升华,更带领无数学生扣响了艺术殿堂的大门,为他们织就了色彩斑斓的舞蹈梦。未来他将坚守在舞蹈艺术教学、创作这片净土上,为舞蹈事业继续增光添彩!(文/章若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