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6点,和北京大多数上班族一样,张蕾已经准备好开始一天的工作。开车穿过长安街,经过天安门、邮电大楼的报时钟——她工作单位的校时和报时钟一致,每小时六响准点报时——然后,到达位于复兴门那栋楼顶架着高高天线的建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点整,她的节目准时开始——《央广新闻》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全天滚动新闻节目,把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通过广播传递到中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网络化的时代,信息传送变得越来越便捷发达,但尽管如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很多人的心里还是有着特殊而权威的地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国国家电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红色中国——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的延安新华广播。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5日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基础设施还没跟上的时代,村口、街头的大喇叭,口袋里收音机是人们掌握信息、收听来自中央声音的唯一途径。尽管时代变迁,但是现代中国人中,还有很多保留着:每天清晨六点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把这个作为一天开始的一种仪式。而在如今的大多数高校和建制单位,依然每天六点喇叭里会准时响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开始曲——《歌唱祖国》,这是很多中国人开始一天生活的象征。 发展到今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影响力的传媒之一。 在业界,它拥有中国最高水平的广播专业人才和强大的节目制作能力,节目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奖,在中国国内和世界广播界都享有盛誉。过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并称为权威的中央三台,而自2018年开始,中央三台合并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受众数和体量都处于世界传媒集团的前列。 而在普通人看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集中了全中国“最好的声音”,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的主持人、播音员,张蕾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充满了神秘。但张蕾告诉记者,从2004年进入这栋大楼工作的十多年以来,她只有两种心态:平常心和敬畏心。她进一步说,平常心是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从事任何职业,专业精神是最平常和最基本的要求,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这是职场的普通要求。而敬畏心则是对话筒和新闻工作的特殊标准。坐在话筒前,代表国家新闻媒体发声,每一句话都代表国家媒体的态度,在很多重大新闻事件中,甚至代表国家的立场和态度。所以敬畏心要求自己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掉以轻心。 张蕾所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被外界称为中央台的旗舰频率,它是广播频率化改革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套节目新闻综合频率,是中国广播中唯一一套覆盖全国十多亿人口的频率。在单位工作的十多年中,她先后主持了很多档新闻节目。张蕾笑称:她见过任何一个时刻的北京城和长安街。当时主持的节目几点直播,她的生活作息就随之调整。 在主持现在的《央广新闻》、《全球华语广播网》节目之前,张蕾主持了多年的《新闻纵横》节目,那是一档诞生于1994年的,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每天早晨7点到9点的直播节目,是中央台的金牌节目。在主持《新闻纵横》期间,张蕾说她彻底成了夜行动物,凌晨三四点出门上班,还有更多的时候是在单位通宵准备节目。也是在《新闻纵横》节目期间,张蕾以她特有的主持播报风格积累了很高的人气。《新闻纵横》的收听率常年位于中国广播节目的前三甲,并且终身享有“中国新闻名专栏”的荣誉。 有业内专家评论张蕾的主持风格大气、庄重而不失亲切。张蕾说,她并没有刻意地靠拢某一种风格,她在话筒前的声音和状态是她对自己职业和岗位的认知内化而成。她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新闻播音的文章,讨论广播新闻主持人如何通过声音传递出“表情”。所以,庄重、亲切应该就是张蕾想传递出来的新闻表情。 风格的背后是新闻人的责任感在支撑。2011年,张蕾参与创办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此时此刻》栏目,当时她身兼播音和编辑,节目组创新地打造了广播节目中第三方播报形式,该栏目播出当年就获得了中央台创新节目、十佳栏目等多项荣誉。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7.0级地震,地震发生时,正是张蕾当班主持《此时此刻》,她快速反应,在从社交媒体上获得消息后就立即与相关部门进行确认,随后进行了编辑播报,《此时此刻》是第一时间发出有关地震报道的栏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整体的采访直播方案启动以后,张蕾和她的同事们一起持续不断整合有效信息及时传达给全国的听众,尤其是灾区的受众。中国之声的报道对庐山地震的及时救援、信息传递、灾后重建工作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期有关庐山地震的直播报道也获得了“中国广播影视奖直播类大奖”。 作为国家新闻广播的主持人、播音员,除了日常节目,国家重大活动的现场直播和转播工作也是张蕾和她的同事们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因为媒体属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分别负责国家各种重大活动的音频和视频直播、转播。张蕾的严谨和敬业在每一次直播、转播中都得到了验证。这些年,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在中国国产第一架大飞机C919首飞的直播中;在中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现场;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特别直播中;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召开的人民大会堂……都会听到张蕾和她的搭档在标准又洪亮地呼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台号。张蕾说,她很荣幸作为转播者在现场见证和记录这些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刻,这些经历丰富了她对职业、对新闻的认知,也帮助了她更好地在话筒前当好转达者,把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受众。张蕾朴素踏实的职业精神也得到了业界认可,她的直播节目多次获奖。 这两年,媒体融合成为新的浪潮,张蕾所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融合成为了新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业务骨干,张蕾也参与了融合的创新试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8年3月正式宣布成立,5月在上海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是总台成立后“集团作战”的第一次亮相。张蕾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另外两名分别代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同仁一起出现在电视和手机客户端的节目中,为受众带来了一场里程碑意义的采访报道。在2019年的“两会”报道中,这样的创新更往前了一步,央视和央广有史以来第一次打通直播节目信号,广播和电视两场直播节目进行互动。张蕾主持的央广《央广会客厅》节目与央视的节目《两会有啥事,我们帮你问》互相融入彼此的直播进程,这场直播是对广播电视团队的节目设计、技术传输的巨大考验,同时对主持人和编导控场能力、心理素质等也都是新的挑战。张蕾作为广播端的主持人,既要首先保证自身广播平台直播顺利精彩,还要兼顾与电视节目的衔接流畅自如。最终,张蕾以在屏幕前和广播中都落落大方、从容自若的状态,圆满完成了这次堪称中国广播电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直播融合。这次融合也被传媒业界高度评价,此后,在《新闻联播》和其他媒体的重要报道中都被屡屡提及。 每一次平静顺利的直播背后都是并不平静的精心准备。张蕾说,她和同事们为了这次融合直播不眠不休准备了很长时间,一次次模拟演练,一次次推敲文案,但是直播的魅力和挑战就在于永远无法预料。也许,十多年来不断积累的经验,不曾改变的职业精神,在业务上不断提高的自我要求……这些才是张蕾和她同事们对一场场直播进行的真正准备。见证了中国广播发展的一个个重要时刻,像张蕾一样的这个时代的广播新闻人,从声音出发,但不止于声音,对他们来说,直播永远在进行中。(文/李时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