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江奔流采访团在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采访繁育保护工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唐宜贵 黑云压城,狂风乍起。 7月31日14时许,“大江奔流”采访团第二组记者抵达夷陵区河心公园,沿着黄柏河河岸踏访。“这条河流进长江,水质在3类以上。”宜昌市水利水电局局长靳鹏向记者介绍时,笑容可掬。笑容里,包含着动人的故事。 生态补偿,突破利益界限 曾几何时,黄柏河,作为宜昌注入长江干流的一条主要支流遭到磷污染。该流域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夷陵区和远安县。“跨流域治污,不是太容易。”采访时,记者们直指核心问题。 确实非常棘手。怎么办? 沿流域走访发现,当地政府、企业,十分看重矿山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就从这里下手,将利益分配和治污效果结合! 于是,《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出台了。宜昌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100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夷陵区、远安县每年分别缴纳700万元和300万元水质保证金。断面水质情况与生态补偿资金、矿产资源开采指标“双挂钩”,水质达标者有补偿,且奖励磷矿开采指标,不达标者没奖励,还扣减开采指标。 这一招,立竿见影。各县纷纷关停流域内涉磷化工企业,并投资建设环保处理设施。黄柏河,开始变清了。 单亲繁殖 世界领先 “2013年,我们突破了中华鲟单亲雌性繁殖技术,世界领先。”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李志远介绍。 研究所8个大型养殖水池里,数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的“科技型”中华鲟,悠闲地在水中游动,引来记者们争相拍照摄像。 这里是国内唯一的中华鲟专业科研机构。单亲繁殖,通俗地说,就是没有鱼爸爸也可以生宝宝。江苏新华日报记者李睿看到通过科技手段繁殖驯养的中华鲟,非常兴奋。 上世纪80年代,葛洲坝建成时,中华鲟生存繁殖通道受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开始推进。几十年来,科研人员不断攻关,全人工繁殖、单亲繁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1993年,第一次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放流长江,至今,已有500万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