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 在近日召开的2019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上,有人就民间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传言,请著名医学知识分享网站丁香园的创始人李天天现场辟谣。他随便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吃何首乌可以乌黑头发”“喝椰子奶丰胸”“吃核桃补脑”等,都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说法。事实上,李天天辟谣的这些传言,早有人一辟再辟,但它们仍难根绝,信且依行者不乏其人。 多年前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吃上,国人向来口气很大,动辄拿“几千年饮食文化”说事。然而吃的时间长短是一回事,吃的是否科学是另一回事。说实在的,我们这“几千年”吃来吃去还真没养成多少科学的好习惯,一些歪理邪说倒大行其道且根深蒂固。其中,以“吃啥补啥”“以形补形”的非理性信仰最为典型,拥趸甚众。 当然,从营养学角度说,“猪脑补脑”“鱼眼明目”之类说法也不完全是扯淡,毕竟,这些食物进肚能管饱,其中含有的于脑于眼有益的营养成分哪怕微乎其微,也算它们“补”了。可是,若夸大“补”的功能,上升到疗效追求,如“羊腰猪腰补肾”“何首乌黑发”者,则纯乎望文生义,不仅与事无“补”,反倒有害了。动物的肾脏中含有大量嘌呤以及重金属镉,这些物质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尤其会影响肾脏、肝脏和生殖功能。而何首乌是一种具有高度肾毒性的植物,吃多了会中毒,危及生命。 其实,要驳“吃啥补啥”并不难,只需反其道而说之即可。真信这个“补”字,那么以羊肾补人肾,难道就不怕补出羊臊味来?以猪脑补人脑,就不怕补成整天除了吃就是睡?这些传言易驳,均因其是非理性的。“吃啥”这个前提与“补啥”这个结果之间并没有逻辑上和实证上的必然联系,它们之间被赋予“因果”联系,完全是因为一些人出于主观上的意愿或期待。这么说吧,是一些人身体先缺了啥而想补充,才想当然地期待从外形上或名称上像所缺之啥的东西上获得,给予补偿替代。只要“补啥”的要求在,“吃啥”的欲望总难遏制。 成为问题的不在这种观念有多少人盲从,而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发现了这种观念的“经济价值”,从而投资生产出满足这种民间需求的产品。当然,生产者满足有“补啥”需求的消费者,不是简单地从“吃啥”这种产品的外形或名称上做文章,而是借用科学的名义通过宣传,在“吃啥”和“补啥”之间搭建一条看上去具有直接逻辑关系的纽带。 比如,以核桃为原料的饮品宣称可以补脑,除了基于民间“以形补形”的迷信,还给出“科学依据”:核桃含有丰富的亚麻酸,这是构成人体脑细胞和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能转化成DHA,对婴儿大脑发育很重要,对老年人延缓大脑衰老也有着积极作用。这样的表述表面看没有毛病,但问题出在其将普遍性的东西特性化了——自然界中有很多植物含有亚麻酸,比如紫苏籽、亚麻籽、牡丹籽等,有的含量还比核桃高。也就是说,核桃中益于大脑细胞的亚麻酸并非最多,更非唯一,很多食物都可以取而代之。而且,核桃产品打补脑牌,卖点多在“提高智力”,但研究表明,核桃对大脑有益,只是健康意义上的“有益”而已,迄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吃了核桃之后能在短期内提高人的智商,或提升考试成绩。 饮食安全是健康的底线,在此基础上,追求饮食的多样化、功能化似乎也值得肯定。但过分强调多样化、功能化也会出现问题。而一些企业抓住消费者的非理性心理,推出“吃啥补啥”“以形补形”的伪健康食品,更是把路子走偏了。这样做或可得一时之利,但随着消费者不断成熟理性,他们会识破这种套路,那时候企业的市场生命大概也就走到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