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城市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的不同,会在气候、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需要个性化地进行针对性规划。特别是在山地城镇规划中,尤其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局限、生态修复的代价、区位局限和地方政府缺位、意识局限和文化自信缺失等问题。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在这些山地城市共同描绘出的美丽画卷背后,倾注着城乡规划师赵炜教授精准的城乡建设定位和精湛的创造力。作为中国杰出的城乡规划专家,赵炜在乡镇规划发展、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创设,特别是灾后社区重建中的规划设计与环境评价技术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绩。 自2010年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取得博士后学位以来,赵炜就进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研究所,并担任重要职务。他一直扎根于中国城乡规划研究领域,在城乡规划和项目管理领域发挥出高效的管控及执行能力。 赵炜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汶川地震灾区安居环境重建追踪评价研究”已顺利结题,他的创新性研究标志着中国灾后重建追踪评价体系走向成熟和完善。 “我们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建立灾后重建城镇住宅环境居民需求层次模型,充分考虑居民对重建住宅环境的需求,并分析该需求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通过研究,我们初步构建出灾后重建城镇住宅环境评价因子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形成科学有效的追踪和评价体系。”赵炜说道。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乡村人居环境的韧性空间结构理论与规划方法研究”中,赵炜充分发挥出一名资深城乡规划专家的风采。 针对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的脆弱性与乡村规划实践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矛盾,赵炜创造性地引入韧性理论,提出韧性空间结构的极限性、层次性和时变性三大特征,并基于韧性空间结构理论搭建乡村规划框架,提出针对不同的韧性水平下的情景模式矩阵,从而构建针对乡村规划的韧性规划体系,建立起针对韧性乡村的“结构——情景——目标——标准——形态”规划技术框架。 可以说,赵炜的这项研究为妥善解决山地乡村规划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为打造可塑造性乡村人居环境作出了强烈的理论指导。 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城市规划专家不同的是,赵炜的足迹多在中国四川、云南等部分偏远省区驻留,在理论和技术层面为改善山地乡村人居环境、推动绿色城乡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他心系中国城乡规划建设,始终怀揣“以人为本”的情怀;他以山地美景为载体,量体裁衣地规划城乡居住环境,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关于灾后重建追踪即评价体系及韧性空间理论的研究在全国多个城市得以推广,发挥出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这就是赵炜教授,投身中国城乡规划事业,为中国城乡蓝图的绘制贡献智力。(作者:张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