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证书花钱就能办、产品检测环节存在漏洞、伪有机挤压真有机……在不少人心中,贴着“有机”标签的农产品意味着安全可靠、品质高端,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存在一些普通农产品傍名牌、买证书、蹭“有机”等乱象,有的“有机”农产品竟然农药残留超标。 (据《经济参考报》) 何谓有机产品?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规定,有机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不难看出,是否“有机”必须经过权威机构的认证。 正是基于有机食品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从而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但是,一些商家为了逐利,打起了“概念牌”,导致了市场上很多自我声称有机的杂粮、蔬菜等农产品没有经过认证;更或者种植基地经过了有机认证,但包装、加工等环节没有获得认证。这样,就很难成为真正的“有机产品”。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有机认证属商业操作,由第三方认证公司收费执行,企业规模成为认证的决定因素,认证过程带着太多的利益纠葛,于是很难确保认证的公正与客观。甚至,少数企业只需很少一部分产品得到认证,所有产品都可贴上有机牌,这种操作在业界并不少见。 让有机产品“真有机”,不能仅依赖消费者的火眼金睛,还需要监管部门真给力。一方面,落实标准要严,对有机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动态管控,对不符合《有机产品认证目录》进行生产的,坚决予以退出,把好第一道关口。另一方面,建立有机产品的监管联动机制。有机食品进入市场后,工商、农业、质检等相关职能部门需通力合作,加强市场动态监管,严厉查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对流通领域、销售领域,不仅要开展经常性认证符合性检查,更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风险监测,并公之于众,最大限度地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 更为重要的是,从源头把好认证关,是维护有机食品的市场秩序、避免不良商贩借此忽悠消费者的重要手段。要使有机食品不变成“投机食品”,必须建立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认证本身不变成商品。认证机构是独立于商家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政府负责制定和推广产品质量标准,主要负责监管。试想,如果认证机构不遵守诚信规则,就会被市场淘汰,谁还敢唯利是图?即使其唯利是图,还有政府部门监管,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