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任震宇)“孩子用父母账户给游戏充值呈爆发式增长。”12月6日,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召开的消费维权新媒体研讨会上,中消协公布了《2018网游及手游消费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提到,未成年人的消费金额明显与其年龄不相适应,孩子用父母账户给游戏充值的现象呈爆发式增长。 报告显示,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83亿人,其中,青少年是游戏用户主力群体。如何让未成年人放下手机游戏,避免游戏成瘾,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多起涉及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的典型案例显示,未成年人均是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游戏充值,花费金额都上万元,最高额甚至达到10万元。家长诉求主要是希望游戏公司能够退还费用。 报告显示,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相关投诉涉案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377起,占68.87%;大于等于5000元小于1万元之间的投诉84起,占15.30%;1万元及以上的投诉88起,占16.03%。将近1/3的投诉金额超过5000元以上,未成年人的消费金额明显与其年龄不相适应。 不少网游公司表示,通过调查取证了解事实真相后,给投诉者予以退款。但投诉案例显示,在549起投诉中,和解成功232起,占42.26%,调解成功39起,占7.10%,总体处理成功率49.36%。调解失败202起,占36.79%。有76起在处理中,占13.84%。处理成功率偏低,反映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退费相当困难。 报告认为,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主要有4个原因: 朋辈心理作祟。根据调查,不少学生反映,周围的同学都在玩游戏,如果自己不跟着进入游戏世界,同学朋友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而当自己进入以后,游戏就是成就感的一大来源,谁的游戏打得好,现实生活中也是被羡慕的角色。 不能自已使然。很多青少年把玩网游当成放松的借口,久而久之,不能自控。此外,现实生活虚拟化,学习生活游戏化等现象,也会导致身心发育阶段的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情形。 守护缺位助长。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游戏成瘾的危害,特别是常年在外、忙于工作、疏于监护,孩子脱离了家庭的有效守护,放养之下助长了孩子的游戏成瘾。 有效监管缺位。部分网络游戏开发商,以出租手机、出卖成年人身份证号等方式,在游戏中有意添加暴力、情色等内容,诱导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非法牟利。 中消协副秘书长刘清在座谈期间表示,以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前提的合理适度网络游戏,有助于孩子的益智和创新思维,这不仅需要游戏开发者和运营平台从源头上把关,多提供健康益智的游戏产品,还需要家长的广泛参与,形成有效互补和监督,以确保上网有节制,游戏不成瘾。 中消协建议,解决青少年网游成瘾的问题,首先要落实网游开发、运营者主体责任。提高网游开发商与运营商的自身素质,强化道德责任感。针对网络游戏产品市场良莠不齐的现象,教育引导消费者自觉抵制PK游戏、暴力游戏,以及夹杂有大量的淫秽、色情、愚昧等不健康内容的网游产品。应从源头上规范网络游戏开发行为,推动商家多开发健康有益的网游产品,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游戏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达到健康益智的目的。坚持网游消费教育社会化原则,发挥网游服务平台和社会组织的优势,推进网游消费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网游消费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工作进程,特别是发挥好未成年人家长在青少年网络游戏守护方面的作用,积极倡导大手拉小手,共铸网游安全新风尚。坚持绿色健康游戏发展原则,提倡互助协作、利于人际交流的社交游戏及健康益智、有利身心、提倡协作精神的网络游戏等。
|